婴幼儿思维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什么是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种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思维的能力应当包括:归纳和分类的能力、比较的能力、理解事物性质和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是一种以感知觉、表象、语言等为基础的高级认知过程,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部分。

思维所具有的概括的、间接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它使得个体能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内部操作活动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广阔、深刻、灵活、敏捷、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等

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

婴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思维是和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发育分不开的,所以它的发生较迟。

一般认为婴儿在9-12个月时就产生了思维能力,但是比较低级的思维,主要表现是婴儿此时能有目的地运用动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可称为前语言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思维,是和婴儿手的抓握和摆弄物体分不开的。

1岁以后,婴儿在言语发育的基础上才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这时仍是以直觉行动为主,概括水平还是很低。

1-3岁, 幼儿开始渐渐明白某些行动的后果。会运用工具。能进行多种行动或步骤以达到目的。

到3岁时就开始能用词对一类物体进行概括,比如,孩子可以舍弃船的颜色、大小等差别而把“船”这个词理解为各种船,即使船不在面前,也能从概括的意义上使用“船”字,从而产生了最初意义上的概念。

3-4岁,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在三岁以后渐渐增加了发问和答问题的能力。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能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

到4岁以后,儿童再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喜欢谈论事情的因与果,甚至能作出假设或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儿童的言语的发展也给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5-6岁的孩子其语言和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充分感知到了周围的事物,从而增进了感性知识和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儿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的成分逐渐增加。